close
眾所周知,錄音時的電平非常重要,錄大了會破,錄小了,又會給後期縮混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由於提升原有的電平而產生雜訊。那麼,什麼是好的錄音電平呢?
在這裏,我從兩個角度來說:
1、經過調音台錄入電腦活多軌機: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的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調音台電平的問題。調音台作為信號輸入的初始設備,要使其做到在電平不超載的前提下,電平儘量的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調整調音臺上信號輸入軌的增益電平,挑選所輸入信號強度最大的一段作為測試,要使輸入電平的峰值接近但不突破0db,然後就是輸出電平的調整,那麼,由於輸入電平的調整,輸出電平衰減器(也就是信號輸入那一軌的推子)保持在刻度0的位置即可(注意!0不是最低,而是使輸出電平和輸入電平保持一致。最低是-oo,負無窮大)。第二,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或多軌機之間的電平關係。如果是多軌機,則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其各軌的電平是廠家調校過的。或者是數字調音台與數字多軌機以ADAT或T-DIF相鏈結,那就更不用擔心音量的問題了,肯定是和調音臺上保持一致的。那麼,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之間的鏈結。首先,如果是數字調音台連接音效卡的ADAT、SPDIF等數位介面,則無需調校,數位信號的傳輸是一定能夠保持原有電平的。那麼,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的類比介面與音效卡的類比介面的連接。如果是數字調音台的類比介面與音效卡的類比介面連接,則需要在調音臺上的電平與音效卡的電平讀數一致,也就是說,用標準1khz進行測試的時候,當數字調音台的輸出電平讀數為0db的時候,電腦中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也應該是0db;如果是類比調音台的類比介面與電腦的音效卡類比介面連接,那麼就需要進行如下調校。用類比調音台發出一個1khz信號,並將其輸出電平調整至0db,此時電腦內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應為-18db或-14db,否則有可能會出現電平超載的情況。
2、經由音效卡的類比輸入介面直接錄入電腦,這樣就簡單多了,方法和調校調音台的輸出電平方法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保持聲音信號被轉為數位信號不超載的前提下,儘量提升錄音電平即可,不用怕因為提升雜訊,因為你將每一軌的電平都錄到最大,縮混的時候肯定要降低,這樣,反而會起到降低雜訊的作用。
 
錄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術流程
首先,讓我們先明白什麼是錄音。顧名思義,錄音就是記錄聲音(廢話!),那麼記錄聲音都需要什麼呢?最簡單來說,需要一個收集聲音並把聲音轉變成電信號的東西,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話 MIC了;還需要一個記錄聲音的東西,那也就是答錄機了。以上的道理估計是誰都明白的。
那麼進一步說,我們現在的錄音的基本過程又是如何呢?現在我在下麵進行一個簡單的羅列:
1、拾音過程
2、聲、電轉換過程
以上兩個過程由MIC完成
3、聲音調節過程(包括前期的EQ、壓限、音量等等),這實際上是對電流的調節。
4、聲音的記錄過程:通過多軌機,電腦、答錄機等進行記錄。
5、聲音的處理過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縮混過程(mixing)
即使再複雜的錄音也是這幾個過程完成的。有些friends可能會問,知道了這幾個過程又有什麼用呢?請記住,這些過程不是拿來讓你死記硬背的,而是讓你學會應付錄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的。
比如說:你把設備全部打開後,話筒也接好了,但就是聽不到聲音,那麼就跟我來檢查一遍,第一步:話筒是否有開關?是否打開了?第二步:話筒與調音台的連接線是否正確?連接線是否完好?(可用萬用表檢查)第三步:話筒是否需要幻象供電?調音台的供電開關或者話放的供電開關是否打開了?第四步:調音台的增益電平是否開的太小了?或者調音臺上的預衰減開關是否被打開了?如果以上四個步驟均檢查無誤,而調音臺上依然沒有輸入信號顯示,那麼試著把話筒插在調音台的另一路上,如果依然沒有信號,那麼換一個其他音源或話筒來進行試驗,如果這樣還是不行的話,基本可以斷定調音台的設置可能出現了某些問題,那麼至於出了什麼問題,各個調音台的情況不一樣,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前四個步驟檢查無誤,然而換了一個話筒後,就有聲音了,那麼基本就可以斷定是話筒出的問題。在這裏,我想請大家記住一點:不要相信任何設備會永遠任勞任怨的為你工作,哪怕那設備再昂貴,再穩定,也會有出問題的時候。
那麼,通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瞭解錄音的技術流程,將為排除錄音過程會產生的各種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排除問題的能力不是靠書本上交來的,而是靠經驗得來的。但記住一點,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設備出現了問題,都不要慌,那樣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問題既然已經出現了,那我們要做的只是解決他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嗎?
 
拾音技巧
大家經過上節課,都已經知道了拾音就是把聲音收集的過程了吧。那麼現在,我來大概說一下拾音過程中的技巧。
一、單個人聲拾音:最簡單的人聲拾音是用一個MIC錄一個人的聲音,把MIC調為心形,或超心形指向,讓人的嘴直接對著話筒即可。話筒與嘴的距離大概分為如下幾類:
1、最通常的錄法,嘴離開MIC大概20釐米左右,而且叮囑歌手,唱的時候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這樣,對於一些沒什麼太多錄音經驗的歌手是很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唱整首歌曲時音質統一。
2、錄具有親切感的人聲:上面所說的拾音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說,錄出來的聲音有些偏冷,因為與MIC的距離不在MIC的近講效應的範圍之內。
在這裏,我首先講一下什麼是近講效應。簡單的說,聲源離MIC的距離越近,MIC所拾取的低頻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說,你唱歌的時候離MIC越近,你所聽到的聲音的低頻就越豐滿,但是,如果你離MIC太近的話,就會使MIC產生過多的低頻諧波共振,從而導致低頻的變形、失真。
但是,在不使聲音過渡失真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有效的利用這種“近講效應”,使得拾取的聲音更加豐滿,並且具有一定的親切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是這樣的話,等聲音錄製完畢以後,在後期處理的時候加一些低頻不就行了,幹嗎還要在拾音的時候改變與話筒的距離呢?對於這個問題,回答如下: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樣的聲音,那就盡你一切所能在前期錄音時得到與之更加接近的聲音,否則會給你的後期處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後期作出來的聲音和前期錄出來的效果是有區別的,你很難做到前期錄出來的聲音效果。
在這裏,我要強調一個問題,無論你要如何錄製人聲,一定要給MIC加上防撲罩,加防撲罩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防治人聲撲話筒,而且,對於你話筒的防潮,也是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的。
3、拾取美聲唱法的人聲:錄製美聲唱法,不需要什麼親切感,美聲唱法最關鍵是要使人聲流暢、乾淨,並且儘量減少呼吸的聲音。那麼,錄製美聲唱法時,嘴與MIC的距離在40~50釐米都不過分,只要你的MIC有足夠的拾取能力,並且你的錄音環境足夠好的話。
4、拾取更加具有細節感的人聲: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在一個非常好的拾音環境內,否則的話,細節沒錄進來,雜訊倒是會增加不少。具體的做法,在這裏我只作粗略的講述,因為追求不同的效果,會有不同的MIC拾取方法,無法一一講述。在一個有優秀拾音環境,並且,拾音空間不少於15平米的環境下,可以給一個人聲擺放2支或以上的MIC來拾取人聲的不同細節,我比較通常的作法是:用一支MIC對著人的嘴,用另一支MIC對著人的喉頭或以下部分,這種拾取方法,有可能產生的弊病是相位抵銷,這就要通過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摸索,來獲得最佳的MIC擺位。當你獲得一個成功的MIC擺位的時候,呵呵,你會聽到完全不同以往的人聲效果。
二、和聲演唱拾音或合唱拾音:我所說的這種情況,多數指伴唱的拾取。這個時候,應該有最少3個人同時發出聲音,那麼,就要把MIC調整至全向指向,以能錄清除沒一個人的聲音。當然如果你有三個MIC分別給三個人,那更好。但是,如果你這樣做,除非你的錄音室有寂靜端分割處理,否則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產生相位抵銷。但是,如果你把三個人分開的話,伴唱歌手之間的交流就沒有了,不利於錄到具有高度默契感的和聲。所以我建議,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用一支MIC拾取伴唱各聲部的人聲。
在拾取伴唱的時候,伴唱歌手與MIC的距離最重要的不是三個人相同,而是三個人的聲音在拾取之後的音量比例要均衡。那麼,你要作的就是在控制室中根據你自己的耳朵作出判斷,並且,借助對講MIC給錄音室內的伴唱歌手下達指令,調整他們之間沒一個人與MIC不同的距離,以獲得均衡並且渾然一體的伴唱聲音。
三、簡單的常用樂器拾音:
1、吉它:MIC對準吉它的共振孔,距離20釐米左右即可。
2、小提琴:MIC從側面對準琴箱以及琴弦的方向,距離30~40釐米即可。
3、長笛或竹笛:MIC對準樂器,距離2米左右。
4、二胡:MIC對準腔體,距離50釐米左右。
當然,以上講的只是一些最簡單的樂器拾音方法,如果想獲得豐滿的單樂器聲音,大部分情況下,要用4、5支以上的MIC來拾取同一件樂器。關於這種拾取方法,不方便在這裏一一講述,如果想知道的話,來電話,或者發EMAIL給我吧。
 
 
MIC放大器的使用
話筒放大器,簡稱“話放”,是對話筒輸入的信號進行放大的設備。
無論我們把話筒插在調音臺上,音效卡上,或是卡拉OK機上,這些設備都有一個(或多個)話放,那麼,還有一種是獨立工作的話放,他只負責把話筒信號放大並且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然後變成線路輸出信號再輸出出去。這種獨立工作的話放一般來說是比較全面並且專業的,我在這裏只講這種話放,以及數字調音臺上所帶的話放。
這種話放通常帶有以下功能:1、壓限器;2、EQ;3、撲聲消除器;4、嘶聲消除器;5、雜訊門。我個人比較偏好使用其中的壓限器和嘶聲消除器,其他的都在後期縮混時再作。
首先,我們先將話筒線與話放連接好,並通過正常的聲音測試調整話放輸入電平。以人聲為例,讓歌手跟著伴奏正常的演唱,並調整輸入電平,使聲音峰值不超過設備的截斷電平即可。
第二步:調整壓限器,壓限器的工作原理已經給大家將過了,我這裏只是向大家說明壓限器在針對人聲以及一些簡單樂器時的使用原則。
最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壓限器的目的不僅僅是壓縮聲音的動態,使其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豐滿度,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壓限器的使用不能讓聽眾聽出“痕跡”,也就是說,一首歌,或者一件樂器,如果你錄出來以後讓人感覺到聲音出現以後有一個被壓縮的過程,那麼,就是你使用壓限器的失敗。
 

那麼怎麼做到不被聽眾聽到壓縮的痕跡呢?我仍然以人聲舉例:

當歌手演唱的是一首慢歌,那麼聲音的要求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流暢,穩定。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降低啟動時間,增加恢復時間,降低閥值,並且增加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60ms左右,恢復150ms左右,閥值-20db左右,壓縮比為4:1或6:1。當然,這個數字不是一定的,不同的人聲、不同的設備等等不同的條件,都會產生不同的壓限器調節,這要靠大家自己去實踐。
當歌手演唱的是快歌的時候,需要的是聲音爆發力強,並且乾淨,不拖泥帶水。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延長啟動時間,減低恢復時間,提高閥值,並且使用更加大的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150ms左右,恢復50~20ms左右,閥值-8db左右,壓縮比為8:1~10:1。
在前期錄製人聲的時候,沒什麼可能把聲音的動態一次性都調整好,在後期縮混的時候肯定還要繼續調整。
至於嘶聲消除器,大部分的話放上比較簡單,只需要設定門限和消除量即可,嘶聲消除的重點是要使聲音不因為處理而變的渾濁就可以了。
至於錄其他的樂器,在調整壓限器的時候把握一個重點就是:所有的聲音經過壓限器的處理之後都儘量不要帶有壓縮過的痕跡,都要流暢,才好。
 
MIC放大器的高級使用技巧
 
一、錄音環境不同:
1、大型帶自然混響的錄音棚:這種錄音棚的拾音區面積大概在100平米以上,並且擁有良好的聲學反射條件。在這種錄音棚裏錄音,是要根據需要來收錄反射聲部分的。那麼在使用話放的壓限器的時候,就要儘量降低其壓縮比,也就是說,如果壓限器的壓縮比太大的話,當聲音的音量達到閥值時,壓縮器就會把超出的電平很大程度的降低,那麼隨之而來的早期反射聲也會同樣的被降低,那麼,得到的聲音就不能正確的原始的空間感,這種情況下,最好把壓縮器和擴展器同時使用。就能防止某些聲音電平過於小的問題。另外,因為降低的壓縮比,那麼,過大的音量電平可能會使聲音失真。這樣,我們就要適當的降低閥值,讓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就開始動作,並且保持柔緩的壓縮過程,但是,要記住的一點是,不要過分的減少壓縮器的啟動時間,因為在硬體壓縮器或者某些仿硬體的軟體壓縮器上,減少啟動時間會導致雜訊的增加或者聲音的失真。
2、小型吸聲型錄音室:這種錄音室通常面積不是很大,但是吸聲作得非常好,在這種錄音室裏,不用考慮反射聲的錄製,所有的聲音的空間感,都要靠後期的處理來得到,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話放上面的壓縮器,在這種情況下,所要注意的只有一點,就是儘量不要使聲音帶有太多壓縮器處理的痕跡。
上次,我說過這個話題以後,有朋友問我,壓縮器的處理還會有痕跡嗎?怎樣避免呢?回答是這樣的:首先,壓縮器從原理上來講,通常是不會給聲音的處理帶來痕跡的,但是,由於人的聽覺神經的特性,導致人耳在很多情況下能分辨出來壓縮器處理的痕跡的。大家都知道,人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遠遠大於對低頻聲音的敏感度。那麼,當壓縮器工作的時候,雖然對聲音的高低頻進行了同等程度的壓縮或降低,但是,在我們聽起來就會感覺壓縮器對高頻的衰減比對低頻的衰減要大,那麼,就會導致我們感覺,聲音經過壓縮器的處理以後變得有些“悶”或者“癟”了。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一個聲音的電平超過壓縮器我們設定的閥值以後,壓縮器會在啟動時間到達的時候準確的開始動作。但是,從聲音電平達到閥值到壓縮器識別出這個電平達到閥值是需要一個瞬間的,這個時間雖然非常短,但卻是絕對不可以忽略不計的,尤其是數字壓縮器,這個問題就更明顯。那麼在我們的耳朵裏聽到的就是聲音在“出來”以後又被“打”了回去,更增加了那種聲音的那種“悶”的感覺。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然,用更好的話放或話放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例如“紅條”、“藍條”之類,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錢買那麼好的話放怎麼辦呢?我們只好從現有的設備來想辦法解決了。下面我就把我在使用中的一些經驗說說,首先是儘量避免使用過大的壓縮比,這樣,聲音在達到閥值以後,就不會被很大程度的壓縮,而導致聲音“悶”,如果一定要使用大壓縮比的話,那麼最好適當的降低閥值,使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開始動作,然後儘量使用軟拐點。使聲音的壓縮過程儘量“溫柔”一些,其實說了半天,上面這句話才是關鍵,我們要使壓縮器動作溫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降低閥值,延長啟動時間,降低壓縮比,使用軟拐點等等,結合使用各種手段,並且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們自己設備的處理方法。我說的這些方法在後期縮混的時候作壓限器處理的時候也同樣適用,具體的,我到講縮混的時候再講。
 
我所說的聲音類型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人聲,因為我發現,錄製人聲所需要調整的地方是最多的,比錄製鼓組還要費力。

要點:儘量使你聽到的人聲接近你最終想要的人聲感覺。
我把不同類型的人聲大概分為3種:
 

一、聲音動態範圍非常大的歌手:
這類歌手,一般都擁有鐵一樣的嗓子,儘管他們平常和你說話的時候可能顯示不出來他的動態範圍,但真正唱起歌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首先,對於他們的聲音,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最終想要什麼樣的聲音。這也就是我所說的“要點”。如果你想要的聲音是保留他原有的大動態,那麼,你在前期錄音時候對話筒放大器的調整可能就會非常的吃力。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認為動態範圍大的就一定好。太大的動態有可能導致當聲音音量低的時候,顯得模糊,尤其是和音樂混在一起的時候。那麼處理這類聲音主要是要把他的動態範圍不留痕跡的降低,舉例來說:歌手的聲音最小的時候可能是-60db,最大的聲音可能是0db,也就是說,他的動態範圍是60db(這只是一個例子,人聲的動態範圍很多都是超過這個範圍的)。那麼有可能在-35db以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聽不清楚了,那麼,我們就要把他的聲音的動態範圍降到35db以內,以便我們的成品能夠讓大家都聽清楚。在這裏,我們主要使用壓限器來調整聲音,至於如何調整,前面的課程已經講過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二、聲音小的歌手:
對於這種歌手,我們反而要想辦法增大他聲音的動態範圍,以使他的聲音聽起來更加豐滿。那麼我們首先要增加前級放大的量,使他聲音的峰值儘量接近0db,那麼,如果因為這樣產生了不必要的雜訊了的話,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他,然後在後期的時候再去作降噪。至於壓縮器的調整,我們要以聲音的豐滿度作為首要考慮的事情,在豐滿度欠佳的時候,我們就要用擴展器等等手段提升其弱部音量,使他的聲音能夠聽起來儘量的“大”。







以上內容為網路轉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 clou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