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聲
錄製平坦而且沒有效果人聲,而且要給歌手選擇適當的話筒。在混音中,還原出低於100Hz以及高於15,000Hz的一切頻率。給男聲在160Hz處增加2-4dB,或者是女聲在320Hz處也增加2-4dB,以增強溫暖的感覺。給中頻部分大約為500Hz-800Hz處降低一點dB。有時在7-8kHz處有些聲音是很有生命的,如果那裏絲絲聲的話。最後,在均衡過後加上一點壓縮可以讓人聲更為平滑些。
自動雙軌錄製。加一些極短的延遲,大約在5到30ms之間,將幹聲與延遲部分的聲像對比調節大一些以獲得最大效果。或者是使用音高變化器設置有2-4音分的距離,然後再此讓幹聲到極左,而升音後的聲部在極右。
人聲混響聽起來是不是帶點“霧”?不要讓混響帶太多低音。在混響前使用等化器,將一切頻率搞到低於3,000 Hz以下。這樣便可獲得較好的、明亮的協調一致的音色。這樣也能夠讓它在混音較雜的混合素材中更為清晰。
在混響前加一些延遲,設置到沒有回饋的100%的短延遲。將人聲送到延遲然後再到混響。在混音中,你首先會聽到幹聲。延遲素材在混響開始前創建了一個時間間隙。這樣可以使得房間的感覺更大,而不需要一個很長的(很“霧”)混響時間。調節延遲時間以適合你的音樂。在起伏較大的人聲上這樣非常酷。幹聲……靜音……混響點……
獨特的設備賦予獨特的音色,特別是合成器與那些不太常用的周邊硬體。老設備可以給你很獨特而截然不同的音色。
不要忘記了等化器可以剪切(CUT)以影響音色的功能,這不僅是音色增強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深度感的貝司?從5K處開始剪切吧?剪切高頻保持聲音於低部,而不至於變得太暗或者是“鬆散”。
鑲邊或者合唱你的?片(cymbals)。確保使用了雜訊門來消除當?片靜音時的鑲邊或合唱噪音。這樣便能在?片帶有獨特動態感時而將效果噪音去除。
將揚聲器與麥克風放置於車庫中,地下室或者是浴室中。將它們背對著你自己然後拾取最大的房間聲音。將樂器軌通過調音台送到揚聲器然後再返回系統,這樣便增加了最真實的混響到你的混音中。
別忘了動一下你的推子。就好象你剛開始混音音樂那樣,不停地上下輕微移動推子。通過輕微的電平操作你可以帶來一些輕微的動感。我經常快速移動等化器與效果器發送以及返回。不為別的,我只是想弄一些“活生生”的混音的感覺過程。通過軟體,你也可以進行自動操作變化。
改變你的速度(tempo)。你可以更為精細些,偶爾提前或延遲。或者是那種跳躍速度的感覺。
不要忘記動態處理了。我做了好多CD,可以說動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不是動態匱乏,就是偏軟,或者是聲響太大,或者是太平。如果你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的話,去聽一下交響音樂吧,特別從馬勒的柔板聽到第十交響樂等。你就會知道動態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了!
以單聲道形式檢查一下你的混音(使用電視機的揚聲器)。如果你在使用小音箱,在頻率完善的系統內檢查一下低音部分。
少的就是多的
現在的技術,使得當你想加些東西時太輕鬆了,你可以一層一層地加。而副作用就是你的歌曲與製作變得越來越緊繃與混亂。有時侯你必須得回過頭來,再次評估,並再製作一遍。注意一下得過大獎的混音工程師Ed Cherney的意見吧(Stones, Clapton, 以及 Raitt):“聽一下那裏有什麼,看一下歌曲要表達什麼,找到歌曲中的核心點。)沒有人會去聽你用得是什麼設備來做的,他們要聽的就是歌曲本身”。
清晰的思路創作優秀的音樂。另外,需要把握好時間,混音十個小時後你的耳朵已經聽不出什麼是好聲音了。
勞累的耳朵等於糟糕的混音。因此,確保要定時休息。然後再用相對“新鮮”的耳朵來工作。
最終混音的母版處理並非是最重要的
使用母版處理硬體或者是軟體,來給最後的混音增加某種程度的“優美”,但這並非是最重要的部分,不要把這一步的處理弄得太過分。母版處理程式的應用使得聲音片段的完整性相對變得容易。但通常情況下給低頻部分與高頻部分增加稍微的壓縮,給整體增強一些峰值限制相關電平,以保證不出現數位失真就可能是你所需要做的事情。用你最喜歡的CD唱片來作為你母版處理以及混音的一個參考,或者是雇傭一位比較有經驗的專業的母版處理工程師,他也有可能將新鮮的意念帶到你的專案作品中。
別忘了隨時準備一個小筆記本,記下一些小技巧以及帖子,這樣日積月累,也是你最終製作出更優良作品的保證。
以上內容為網路轉帖
- Jun 02 Sat 2012 01:39
混音與母版處理小秘方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