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跳舞文化之大,早已超出了"跳舞音樂"甚至“音樂”所能涵蓋的範疇。在藥物、時尚、和青春荷爾蒙的推動下,英倫跳舞文化在短短幾年之間迅速發展壯大並傳播到全球延續至今至今,可謂20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青年運動。
  時間撥回到80年代初,遠在house音樂和rave一詞誕生之前,英國俱樂部文化便已經成型了。只是此時的俱樂部中所熱播的音樂主要還是Hip-Hop,R&B等。之後,原產的美國騷靈音樂又在英國落地生根,形成了Nothern Soul。到了80年代中期,Blackpool Mecca、Wigan Casino等週末狂歡夜已經是有了上千人在Nothern Soul中共舞的盛況,這便可算作銳舞文化的雛形吧--雖然與今日rave相比可謂大相徑庭。
  
   1986年,美國house音樂開始進入了英國的音樂排行榜。然而此時的house由於沾染了太多所謂Gay-Disco的傳承氣息,以至英國的DJ們都不願意去播放這種被歸類為同性戀音樂的舞曲。雖然有Mike Pickering、Colin Faver、Jazzy M等人在努力使之推廣,但是依然受到不少抵制。
  
   1987年是公認的英國跳舞文化的西元元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類似唐僧西天取經的重要事件--四位英國DJ--Paul Oakenfold,Danny Rampling,Nicky Holloway和Johnnie Walker跑到了西班牙的度假勝地美麗的小島Ibiza度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夏天。在那裏,一位名叫Alfredo的義大利DJ將義大利disco、soul、另類和工業等曲風柔和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跳舞音樂使這些英國人深受吸引與啟發。而他們的另外一個重要發現則或許對日後的英國跳舞文化起了更深遠的影響,這便是Ecstasy,又稱MDMA,在1913年由一家德國化學公司Merck合成並申請了專利。Ecstasy不僅可以帶來幻覺和使人狂舞至天明的能量,更會使服用者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親同兄弟般感覺。其實在80年代早期Ecstasy便已進入並經影響了英國的音樂圈,但還是當這四位Ibiza的度假者將其帶回倫敦並創辦了他們自己的party,Ecstasy才真正在普通人中擴散開來並成為一股非同小可的跳舞文化推動力。
  
   Paul Okenfold等人回到倫敦後的第二年,便分別開辦了自己的house音樂party,而每一家的開張都帶來了爆滿與極大的影響力。Rampling的Shoom駐紮於倫敦南部,雖然在87年到88年初的日子裏往往只有數百人的規模,然而這已無疑標誌了用Ecstasy構築的英國跳舞文化已是初具規模。之後,Okenfold的Spectrum下賭注一般的選擇了在週末於倫敦最大的俱樂部並舉行。在Okenfold巨大的號召力下,數千名舞迷在俱樂部門口列隊等候入場。再後是Holloway的the Trip,雖然舉辦地點Astoria俱樂部一直被認為是個搖滾樂的場子,但依然有數千名服藥後的舞迷聚集在街頭等候入場,並造成了巨大的交通堵塞,以致驚動了員警。
  
   到了1989年,情況又有了新變化。隨著house音樂及跳舞文化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而走入鼎盛時期,俱樂部裏那有限的空間顯得越來越狹小而擁擠,於是有人便開始舉辦能容納更多人參加的露天party。這便是rave,在自由的天空下與音樂和自然融為一體。在倫敦M25環行公路外的郊區,超過2萬人參加的大型銳舞活動如Sunrise,Energy,Biology等進行的如火如荼。然而這段輝煌的日子持續的並不長久,過多raver的聚集以及過大的音響常常引起舉辦地區居民的不滿,更糟糕的則是員警的聞風而來對rave活動予以取締,衝突時常發生。此時臭名昭著的倫敦小報更是橫插一腳對此間的毒品及暴利事件添油加醋大漬渲染誹謗。
  
   好在,音樂方面,隨著Acid House大行其道,一眾跳舞音樂製作人/組合開始稱為家喻戶曉的巨星級人物,其中熟悉的名字包括Orbital、808 State、LFO、Nightmares on Wax等等。他們的音樂不僅在raver中耳熟能詳,更是殺入了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高端,使跳舞音樂得以納入音樂文化的主流。
  
   種種複雜的情況下,rave風潮還是持續了整個20世紀90年代,其中合法的rave活動如Spiral Tribe、DiY等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之後的Tribal Gathering、Greater Dance Exposure等又寄生於格拉斯哥音樂節等大型音樂活動之中,使得銳舞活動進一步的合法化,大眾化。而政府方面亦開始立法對rave活動加以控制,94年頒佈的新法規更使員警獲得更大的權利以至於可以對每一個非法銳舞活動的參加者予以處罰。
  
   歷史的行進往往是迂回的,由於rave動的不穩定性以及rave音樂的日益hardcore極端化,越來越多的raver開始對此感到疲倦。於是,“回到俱樂部”便成了接下來的潮流,而樸素的4/4拍house節奏亦得以再次成為舞迷們的心愛。倫敦的Ministry of Sound、Drum Club,利滋的Back to Basics,曼徹斯特的Renaissance等新一代的俱樂部紛紛崛起。
  
   電子音樂及跳舞人群的分流亦成為此時的一道景觀。電子音樂於90年代中期可謂達到了一個黃金時代,一大批重量級的音樂專輯發表,新的風格不斷產生,形成了一個枝繁葉茂的龐大音樂體系。音樂的發展帶來的文化現象便是每一種音樂風格分別並吸引了一部分的固定的樂迷,隨後便有了專門播放單一風格音樂的俱樂部,樂迷們得以投其所好。這種情形在1994年便已經成型。
  
   90年代中後期,跳舞文化於英國已經達到了一個足以與流行文化劃上等號的程度。BBC旗下的著名音樂電臺Radio One甚至會每週一天全部播放跳舞音樂--house,techno或drum'n'bass,坐陣的DJ陣容包括大名鼎鼎的Danny Rampling,Pete Tong和Grooverider等。
  
   一批超級俱樂部的誕生更是顯示了英國跳舞文化巔峰的輝煌以及擴張的野心。例如Cream、Renaissance、Ministry of Sound還有Gatecrasher,它們不僅擁有可容納數千人狂歡的超大舞場,更是成立自己的唱片廠牌,聘請超級DJ製作現場實況以及mix合輯全球發表,甚至走出國門舉行環球的巡迴party。Gatecrasher便曾在2002年5月派出DJ Ashly Cassell造訪了上海和南京,帶來兩場狂歡之夜。
  
   視線再回到英國跳舞文化的發源地,在90年代初便已成為rave聖地的Ibiza島到了90年代中後期,更是成為了世界聞名的銳舞天堂,亦是英國青年的首選度假勝地,無數的俱樂部在此安家落戶,甚至BBC旗下的Radio One亦要在對這裏的派對進行直播。







以上內容為網路轉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 clou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