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各種樂器聲像的安排
  用電腦音樂系統製作音樂,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去設計使用音色和空間,面不必顧忌與現實是否吻合。你可以把任意一個音色置於你想像中的遠、近、左、右任意一個位置。製作精良的音樂作品,會使你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每件樂器的位置所在,並且好象身臨其境的置於一個美妙的聲場空間中。
  製作從遠到近。一個聲音離你越近,音量越響,聲音越亮(高頻成分越多),音色越“幹”(直達聲越多)。相反,聲音離你越遠,音量越小聲音越悶,音色“濕”而越顯含混(反射聲越多)。一個樂隊的“景深”和縱深感的形成與此有關。
  如何把使用的樂器按演奏的擺法盡可能合理地拉寬排開也是一件較易的事,但如何拉開樂器前後的距離並產生縱深感則要結合混響。當你把某個聲部混響加大時,這個聲部的發音點肯定就會聽起來覺得遠了一些,這樣,當我們把不同聲部的混響值設得不一樣時,它們就產生了前後的距離感。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在安排左右聲像的同時把前後聲像也安排出來,樂隊就有了縱深感和層次感。你可以人為地為不同的樂器音色做不同的效果處理,類比和製造出一個“真”的或“假”的空間來。你可以設想一個樂隊所處的演奏空間。它可能是教堂、音樂廳、房間等等。在一般情況下,選擇其中一種混響方式(通常一次只能選一種);也可能是創造實際不存在的特殊空間,比如想營造一種虛無縹緲、神秘和遠古、太空的氣氛等,這種空間運用實際上是作曲家想像出來的。
  樂隊應該是主體的,有前後,也有左右。因此你要為每一個樂器增減適當的混響。這是製作一首樂曲所不可忽視的手段。可以為某些聲部臨時插入完全不同類型的效果。也就是說假設一個人在大教堂中演奏,而另一個人在一個小房間中演奏,雖然兩人所處聲場截然不同,但卻是一首樂曲中的兩個角色。聽起來會感覺與眾不同。這種“跨越時空”的聲音處理手段對非常規音樂作品的製作有時非常有用。?樂隊的聲像安排各不相同,爵士鼓組因廠家已預製好,原則上不必再改動。零碎打擊樂器可酌情安排;?低音樂器,如電貝斯根基與聲音定位不明顯一般放在中間;?作為織體的吉它和(電)鋼琴音區相近,可適當左右對稱;?小提琴則偏左,大提琴偏右;?遇到大段的獨奏聲部,可適當考慮往中間附近安排;?其餘樂器的使用也注意在音樂進行中原則上保持左右聲部的大體均衡,不能長時間的偏移一邊。
  二、 整體及各聲部混響效果的設置
  混響的定義是:“許多次的回聲”。回聲效果有利於樂隊音色的更好融和,也正因為有了混響效果才使樂器音色顯得圓潤、響亮,樂隊有粘性、有水份。在後期製作時對混響的設置一定要細而甚之,既不能為追求清晰而把混響設得太小,也不能為了追求宏大渾厚的音響效果而把混響設置的太大。而且各聲部混響和縱向聲像還有很大的關係,不同音色對混響的反應也有很大差別。在先安排好聲像前後層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音色的需要來設置。凡屬顆粒性類的音色如豎琴、絃樂器撥奏、鍵盤類樂器、高音打擊樂器等應設大一些的混響以增加餘音,這樣可以使這類樂器能更好地穿融在樂隊中,使這些樂器不顯得太“幹”;相反,凡屬較濃重較粘厚類的音色如電貝司,偏低的弦樂拉奏、定音鼓、各種大鼓等則不宜用太大的混響,以免產生混濁的效果,影響透明度;其他中音區的絃樂器、銅、木管等用稍大些的混響群感會好些。當然這裏所說的大小只是個相對概念,如果在軟體參數界而上用0-127之間數值的變化來控制的話,可按以16為單位分成8級深度來設置,在此基礎上再做細微的調整。當然,最終還是靠聽覺來決定總的效果的。
  MIDI音樂的層次好壞,清晰度是否分明,與你設置的混響、合唱、音量、亮度、聲像等資訊有著不可缺少的關係,而混響在這些資訊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混響參數合適,整體樂隊的清晰度就高,層次就分明,反之樂隊的效果就可能乾巴巴的,層次不清,或混濁一片。
  1、 貝司是樂隊的基礎,通常混響參數應在45以下,特殊的貝司SOLO除外。
  2、 吉它應分為三類:主奏類、節奏套子類、分解和絃類。
  ? 主奏吉它混響應在115以上,以展示它獨特的地位。
  ? 節奏套子類吉它,被分配給兩種(左右聲道),並且以不同的節奏出現,造成左右搖動的聲響感,通常將兩把吉它的混響參數分別設置,有時儘管它們的音色相同,混響大小卻不同,這樣就構成了兩把吉它有遠有近,有明有暗,使不同的節奏型都能體現,保證了樂隊的層次分明和節奏清晰。通常將它們的混響設置在75-95之間,例如左聲道上75-85,那麼右聲道是85-95或反之。
  分解和絃類吉它主要增加了樂隊的流動感,有一種背景感,將和聲的節奏律動改為分解律動。這類吉它也用兩軌(左右分開),並使用不同的分解音型。混響設置在65-85之間,例如左聲道是65-75之間,那麼右聲道是75-85,或反之。
  鋪底聲部常使用長弦樂群音色和較暗較長的音色,它像一種粘合劑,將各類樂器的不同個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它還起到一種特殊的和聲背景效果,所以混響參數不宜過小,否則會使背景突出,構成前景一般應在120以上,將它推至後景。另外它的音量也不宜過大,音量與混響成反比。
  鼓組。鼓組理論上應在貝司之後,背景長音之前,因此混響參數應在54-74之間,這樣在聲像的正中央就有三層,第一層是貝司,第二層是鼓組,第三層是背景,加上左右兩邊的吉它伴奏,就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伴奏群體了。
   鋼琴。由於鋼琴自身有延音踏板,因此它的混響不宜過大,應設置在35以下,如果你不使用踏板,或軟體中不具備踏板功能,應增加混響(65-85)以彌補沒有延音的不足。
   弦樂群。大約要分兩組,硬弦樂和軟弦樂。弦樂群的功能在於複調、樂句間補、加花及複調性的鋪底,混響設置是修飾弦樂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弦樂高高飄起,同時又有穩定的距離感,讓弦樂群更優美、親切和流暢。通常將硬弦樂的混響設置在95-115之間,軟弦樂混響設置在80-105之間,這是應為軟弦樂的反應慢,因此它的混響設置較小。同類型的管弦樂隊作品製作所使用的混響比例也不盡相同。速度快、節奏密重的作品混響要控制,慢板和抒情的作品可適當增加混響,獨奏樂器要自由一些。
   管樂。分為獨奏管樂和合奏管樂兩類,獨奏管樂的混響設置與獨奏吉它類似,應在整體樂隊的上面,所以應在110以上。合奏管樂除在亮度和力度上正確處理外,混響應在75-85之間。







以上內容為網路轉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e clouds 的頭像
    Are clouds

    Are clouds

    Are clou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